时间:2024-02-01 22:29:00 字体设置:大 中 小
糜子,又称黍、稷,是中国古老粮食和酿造作物,虽娇小却营养价值极高,在陇东地区,它褪去铅华,走进寻常百姓家,在心灵手巧的华池妇女们的精心制作下,成为餐桌上独特的一道美食——黄米馍馍,它不仅凝聚着勤劳与智慧,也承载着人们儿时的记忆。
岁暮天寒,走进华池县乔河乡虎洼村村民赵树霞家中,热腾腾的蒸气夹杂着黄米的醇香味弥漫在整个窑洞,揭开大锅盖,一股香喷喷的热气扑鼻而来,令人忍不住想咬上一口,细细嚼、慢慢品。
“这是用咱们的老酵子起的,必须要放点碱,不放点碱这个馍馍有酸味?!闭允飨颊艋泼租赦墒谴釉缟纤牡阒涌嫉?,烧火、淘米、和面……黄米馍馍好吃难做,一个馍馍要经过大大小小9道工序耗时3天。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决定着黄米馍馍的品相和味道。“这步步都要精心,哪一步做不到这个馍馍就做不成功?!闭允飨急咦霰咚?。
而赵树霞家的黄米馍馍深受群众喜爱的秘诀,就是它家的那盘大石磨,将泡好的糜子放在石磨上,毛驴拉着石磨转,让其黄米彻底脱胎换骨后,箩出米粉,在经过炒米、发酵等工序,蒸出来的黄米馍馍不仅香甜可口,营养价值也极高。
赵树霞:“前面碾米的时候要把米碾净,在泡米的时候要把米泡醒。如果不泡醒的话放在石碾子是碾不下的。面装回来以后还要放在锅里炒,用沸水把面烫了放在炕上发酵,之后把面晾凉才能蒸。”
在紧衣缩食的年代,黄米馍馍是餐桌上的主食,伴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,赵树霞家的“黄米馍馍”也插上了翅膀,搭载电商平台,飞往全国各地,让更多人品尝到这独特的华池味道,也成为了她家增收致富的产业。
赵树霞女儿苏培培:“一天我们能蒸1000多到1500个,有的发快递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陇西、陇南,全国各地都发。”
“黄米馍馍四牙牙,就像一朵金花花”,一个个黄澄澄、胖乎乎的黄米馍馍,是一种简单而又真实的美味,是记忆中妈妈的味道,更是与家人和家乡之间永远无法割舍的纽带。赵树霞说:“大家都说这个馍馍好,吃出了像他们爸爸妈妈以前做的那种味道。”
?
编辑:姜 大捷
主办单位:甘肃省庆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庆阳文明网?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陇ICP备18003986 甘公网安备62100202000272 |